在这世上,常有些人,明明在舞台上走了几十年,却依旧如黑夜里的灯盏,被忽视,被遗忘,仿佛他们只是陪衬。宋佳伦,便是这样的一个人。
他出身于艺术之家,父亲宋国峰是话剧界赫赫有名的人物,被称作“中国话剧第一人”。依照常理,这样的背景足以让他少走许多弯路。但他偏不依靠,他选择背过父亲的声名,独自摸爬滚打。这一意气,看似固执,实则是一种倔强的清醒。
他的路并不平坦。少年时,高考落榜,本是人生挫折,却因此踏入了话剧团。舞台是冷的,观众的掌声往往只献给主角,配角们再怎么用心,终究像影子一般被忽略。他演过酒坊里的罗汉,军营里的教官,烈日下的挑夫,风雪中的马夫。角色换了一拨又一拨,可观众记住的不是他,而是那些顶着光环的主角。世人议论:“有这样的父亲,为什么不走捷径?”可他始终谨记父亲的叮嘱——演戏要靠自己。
展开剩余65%他在片场较真到了苛刻的地步。一个小角色,也要掂量角色心里的酸甜冷暖。演酿酒师,便跟师傅学工艺;演马夫,就先与马朝夕相处。雨天在泥地里翻滚,摔得满身泥水,他也毫不抱怨,只要能再拍一条,做到最好。有人说他傻,他却认为,这是演员的分内之事。
几十年的龙套生涯,熬得人心焦,也熬得人沉稳。终于,在《生万物》里,他迎来了“封四”——一个贪婪、胆小、油滑的小人物。若演不好,便是扁平的脸谱,可他偏偏从生活里抠出点滴,把人物塑得鲜活。那走路时的缩手缩脚,那说话时的犹疑与心虚,都是他在街巷、菜市间观察来的。尤其是被骂得低头的一场戏,从眼神的闪烁到最后的狠厉转折,把人性的阴暗与怯懦剖开给观众看。于是人们才惊觉:这个被忽略了几十年的演员,竟是个老练的好戏骨。
宋佳伦的走红,并非侥幸,而是厚积薄发。那些“窝囊”的岁月,不是浪费,而是沉淀。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诉后来者:演员的价值,不在于角色大小,而在于是否尽心,是否真诚。名声也许姗姗来迟,但只要真切地走过,终会有属于自己的时刻。
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宋佳伦的经历,像一颗久埋土里的种子,终于破土,终于开花。愿他这份坚守,也能给更多的人以勇气——无论身在何处,只要心中有热爱,迟早会等来自己的春天。
发布于:山西省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