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。”《资治通鉴》这部史学巨著,宛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,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,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,吸引着后人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。它以编年体的形式,详实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长达 1362 年的历史变迁,将无数王朝的兴衰成败、帝王将相的雄图霸业以及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,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。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,隐藏着一个深刻而又实用的人生哲理 —— 做事要低头,做人要抬头 。这一哲理贯穿于历史的长河,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,还是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,都如同一盏明灯,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,指引着我们走向成功与幸福的彼岸。
做事要低头:刘邦的鸿门之悟
志得意满,刘邦入关起纷争
秦朝末年,烽烟四起,天下大乱,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,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人物脱颖而出,成为反秦势力的两大核心。他们率领着各自的军队,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为推翻秦朝的统治而努力。刘邦,这位出身平凡的泗水亭长,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在乱世中崛起。他深知百姓渴望和平与安宁,因此以推翻秦朝、拯救苍生为己任,招揽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才,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。在西进关中的征程中,刘邦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秦军的主力,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,迅速突破了秦军的防线,直逼咸阳。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,无奈之下,只好向刘邦投降。公元前 206 年,刘邦顺利进入关中,率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。这一胜利让刘邦志得意满,他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,开始有些飘飘然。
此时,有人向刘邦建议:“关中地区地势险要,土地肥沃,是个富饶之地。项羽分封诸侯,将章邯封为雍王,意图占据关中。若项羽大军前来,您恐怕难以保有此地。不如赶紧派兵守住函谷关,阻止诸侯军队进入,再逐步征召关中兵,增强自身实力,抵御他们。” 刘邦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,便听从了这一意见,决定派兵驻守函谷关,拒绝与诸侯军会盟并准备对抗。这一决策,彻底改变了局势,也让他与项羽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。
危机降临,张良献策刘邦低头
项羽,这位英勇无比的楚国贵族后裔,在巨鹿之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。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,以少胜多,大败秦军主力,威震天下。诸侯们对他敬畏有加,纷纷归附。然而,当项羽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抵达函谷关时,却发现关门紧闭,刘邦的军队严阵以待,拒绝他们入关。项羽得知刘邦已经平定了关中,还派兵把守函谷关,顿时勃然大怒,他觉得刘邦这是在挑战他的权威,是对他的背叛。他愤怒地咆哮道:“刘邦区区一个农民翁,居然敢狂妄阻本帅入关!看我不削他三层皮!” 项羽立即命令英布强攻函谷关。英布是项羽麾下的一员猛将,他作战勇猛,冲锋陷阵,无人能敌。在他的带领下,楚军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,迅速攻破了函谷关,大军直逼咸阳。
与此同时,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为了谋取私利,竟然背叛了刘邦,派人向项羽告密:“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,任秦王子婴为相,奇珍异宝全都占有了。” 这无疑是火上浇油,让项羽更加愤怒,他决定第二天就攻打刘邦的军队,以泄心头之恨。当时,项羽拥兵四十万,号称百万大军,驻扎在新丰县的鸿门,而刘邦拥兵十万,号称二十万,驻军霸上。双方兵力悬殊,刘邦处于绝对的劣势。如果项羽真的发起进攻,刘邦的军队很可能会全军覆没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刘邦的谋士张良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张良,这位足智多谋的谋士,与项羽的叔父项伯有着深厚的交情。项伯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后,担心张良会受到牵连,于是连夜驰马到刘邦军中,私下里会见张良,将这些事情一五一十地对他说了,想要叫张良同他一起离开,说道:“可别跟刘邦一块儿死啊!” 然而,张良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,他不忍心抛弃刘邦独自逃生。他对项伯说:“我为韩王伴送沛公,而今沛公遇有急难,我却逃走了,这是不义的行为,我不能不告诉他。” 于是,张良立即进去将项伯的话全都讲述给了刘邦。
刘邦听后大吃一惊,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。他深知自己的实力远远不及项羽,如果正面交锋,他毫无胜算。他焦急地问张良:“你看我该怎么办呢?” 张良冷静地分析了局势,然后对刘邦说:“请让我去告诉项伯,说您是绝不敢背叛项羽的。” 刘邦连忙问道:“你是怎么与项伯成为故交的啊?” 张良回答说:“在秦的时候,项伯与我有交往,他曾经杀过人,我救了他。现在事情紧急,所以还幸亏他前来告我。” 刘邦又问:“你与他谁大谁小?” 张良道:“他比我大。” 刘邦说:“您替我唤他进来,我将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。”
项伯进来后,刘邦亲自为他斟酒,恭敬地向他敬酒,并与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。刘邦言辞恳切地对项伯说:“我入关以来,对百姓秋毫无犯,秦宫里的所有珍宝全都登记造册,等着项王来处理。我派兵把守函谷关,是为了防止盗贼作乱,绝不敢有反叛项王的意思。请您务必向项王转达我的诚意,让他明察我的忠心。” 项伯被刘邦的谦卑和诚意所打动,他答应为刘邦在项羽面前说情,并嘱咐刘邦第二天一早一定要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。
低头蛰伏,以退为进谋大业
第二天,刘邦带着一百多名随从,亲自前往鸿门拜见项羽。一见到项羽,刘邦便立刻向他谢罪,他谦卑地说:“我和将军一起攻打秦国,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,我在黄河以南作战。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入关中,灭掉秦朝,今天竟然在这里又见到了将军。现在有小人在中间挑拨,让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误会,我实在是罪该万死。” 项羽听了刘邦的这番话,心中的怒火顿时消了大半。他对刘邦说:“这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,不然,我怎么会这样呢?”
随后,项羽设宴款待刘邦。在宴会上,气氛十分紧张。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,但项羽犹豫不决,始终下不了决心。范增见项羽迟迟不动手,便起身出去,找来项庄,对他说:“项王为人仁慈,不忍心下手。你进去,上前给他们敬酒,敬完酒,就请求舞剑,趁机把刘邦杀死在座位上。否则,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!” 项庄于是进去敬酒,敬完酒后,他说:“君王和沛公饮酒,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,请让我舞剑助兴吧。” 项羽同意了。项庄拔剑起舞,他的剑招凌厉,步步紧逼刘邦,意图刺杀刘邦。
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,他担心刘邦的安危,于是也拔剑起舞,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。项庄始终无法找到机会下手。张良见形势危急,便起身出去,找来樊哙。樊哙是刘邦的亲信,他勇猛无比,对刘邦忠心耿耿。张良对樊哙说:“情况十分危急,项庄拔剑起舞,他的意图是要杀掉沛公!” 樊哙听后,立刻手持盾牌和长剑,闯入营帐。他怒目圆睁,瞪着项羽,头发直竖,眼眶都要裂开了。项羽见状,大吃一惊,他手按剑柄,问道:“这个人是干什么的?” 张良回答说:“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。” 项羽称赞道:“真是个壮士!” 于是,他命令手下给樊哙赐酒、赐肉。樊哙接过酒,一饮而尽,然后把盾牌扣在地上,把肉放在盾牌上,用剑切着吃了起来。
樊哙吃完肉后,大声对项羽说:“我死都不怕,一杯酒又有什么可推辞的呢?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,杀人惟恐不能杀尽,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,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。怀王曾和诸将约定:‘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。’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,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,封闭了宫室,军队退回到霸上,等待大王到来。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,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。沛公这样劳苦功高,您不但不给他封侯奖赏,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,想杀有功之人,这和秦王有什么区别呢?我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!” 项羽听了樊哙的这番话,无言以对,他只是说:“坐。” 樊哙于是挨着张良坐下。
过了一会儿,刘邦借口上厕所,趁机离开营帐。他对樊哙说:“我现在该怎么办呢?我就这样走了,没有向项王告辞,会不会不太好?” 樊哙说:“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,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。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,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,还告辞什么呢?” 于是,刘邦决定不辞而别,他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羽辞谢,并把一对白璧和一对玉斗分别送给项羽和范增。刘邦带着樊哙等几个人,从小路迅速返回霸上。
刘邦在鸿门宴上的低头,是一种明智的选择,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。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,在这个时候与项羽正面冲突,无异于以卵击石,只会自取灭亡。因此,他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,向项羽低头谢罪,从而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。这次低头,不仅让刘邦保住了性命和军队,还为他日后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。它让刘邦深刻地认识到,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,不能盲目冲动,而要学会审时度势,懂得隐忍和退让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困境中生存下来,等待时机,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做人要抬头:陈平和周勃的大智之举
吕后弄权,王陵强硬遭贬斥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西汉初期,风云变幻,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波谲云诡。汉惠帝英年早逝,吕后独揽大权,她野心勃勃,妄图打破刘邦生前与大臣们订立的 “白马之盟”,大封吕氏子弟为王,以巩固吕氏家族的权势 。
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朝堂之上,吕后目光冷峻,扫视着群臣,提出了分封吕氏为王的想法。一时间,朝堂上鸦雀无声,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。右丞相王陵,这位性格刚正不阿、坚守原则的忠臣,挺身而出,他毫不畏惧吕后的威严,言辞坚定地说道:“昔日,高皇帝曾杀白马,与大臣们立下誓约 ——‘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’。如今要分封吕氏为王,这是公然违抗高皇帝的誓约,绝对不可!” 王陵的话语掷地有声,如同一把重锤,打破了朝堂上的死寂,也彻底激怒了吕后。吕后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,她狠狠地瞪了王陵一眼,心中对他充满了怨恨。
陈平周勃,表面顺从暗布局
然而,此时的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,却做出了与王陵截然不同的选择。他们深知,吕后的势力如日中天,在这个时候公然与她对抗,无疑是以卵击石,不仅无法阻止吕后的行动,还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,危及整个刘氏江山。于是,他们选择了暂时的隐忍,表面上迎合吕后的意愿。陈平上前一步,恭敬地说道:“高帝平定天下,分封刘氏子弟为王。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,封吕氏为王,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。” 周勃也点头附和道:“臣以为陈丞相所言有理。” 吕后听了他们的话,脸色这才有所缓和,心中暗自得意,以为自己的计划即将得逞。
退朝之后,王陵拦住陈平和周勃,愤怒地指责道:“当初与高帝歃血而盟,你们难道不在吗?如今高帝驾崩,太后以女人主政,打算封吕氏为王,你们不劝阻反而迎合,难道是要背弃曾经的盟约吗?如此还有什么面目去见高帝于九泉之下?” 面对王陵的怒斥,陈平却冷静地说道:“于今面折廷争,臣不如君;夫全社稷,定刘氏之后,君亦不如臣。” 意思是说,当面斥责、当廷力争,我陈平自认不如你王陵;但说到保全社稷,维护刘氏后人,恐怕您却比不上我。王陵听了,一时无言以对,他虽然对陈平和周勃的做法感到不满,但也不得不承认,他们或许有着更深的谋划。
事实上,陈平和周勃并非是毫无原则的谄媚之徒,他们的心中始终坚守着对汉室的忠诚。他们表面上的顺从,只是为了麻痹吕后,为日后的行动争取时间和机会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应对着吕后,一边暗中积蓄力量,等待着反击的时机。陈平故意沉迷于酒色,不理政务,让吕后对他放松警惕;周勃则在暗中联络刘氏宗亲以及朝中的忠臣,组建起了一支反对吕氏的力量。
时机成熟,诛吕兴刘展担当
公元前 180 年,吕后病重,她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,于是加紧了对吕氏家族的安排。她任命侄子吕禄为上将军,统领北军;吕产统领南军,试图将军权牢牢掌握在吕氏手中,以确保吕氏家族在她死后的安全。然而,她万万没有想到,自己的这些安排,反而加速了吕氏家族的灭亡。
吕后病逝后,陈平和周勃意识到,反击的时机终于到来了。他们联合刘氏宗亲,如齐王刘襄、朱虚侯刘章等人,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。陈平先是设计让吕禄交出了上将军印,周勃则趁机进入北军军营,他振臂一呼:“为吕氏右袒,为刘氏左袒!” 士兵们纷纷露出左臂,表示愿意支持刘氏。就这样,周勃顺利地掌握了北军的军权。
与此同时,吕产得知吕禄交出军印后,惊慌失措,他急忙带领南军前往未央宫,企图发动叛乱。然而,他的行动早已被陈平和周勃所知晓。朱虚侯刘章奉命带领一千多名士兵前往未央宫,与吕产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,刘章身先士卒,奋勇杀敌,他的士兵们也士气高昂,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。最终,吕产被斩杀于未央宫的厕所之中,吕氏的叛乱被彻底平定。
随后,陈平和周勃等人又将吕氏家族的成员一网打尽,彻底清除了吕氏的势力。他们迎立代王刘恒为帝,是为汉文帝。汉文帝即位后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使得汉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,开创了 “文景之治” 的盛世局面。
陈平和周勃在面对吕后的权势时,懂得低头隐忍,等待时机;而在时机成熟时,他们又敢于抬头反击,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,做人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,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一时的得失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,灵活应对,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,又要懂得适时地妥协和退让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,把握好前进的方向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低头与抬头的人生哲学
低头是策略,积累实力谋发展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,就像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有时候,我们会遇到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,或者陷入困境,难以突破。此时,低头就成为了一种必要的策略。它并非是懦弱和退缩的表现,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,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冷静下来,审视自己的处境,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
当我们低头时,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。我们可以静下心来,反思自己的不足,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就像一颗种子,在黑暗的土壤中,它默默地吸收着养分,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根系,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。只有在我们积累了足够的实力之后,我们才能在面对挑战时,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去应对。
此外,低头还能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。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和意气用事,而与他人发生冲突,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。而当我们学会低头时,我们就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,避免因为情绪失控而做出错误的决策。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的退让,以退为进,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。就像韩信,他在年轻时曾遭受胯下之辱,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冲动地与对方发生冲突,而是选择了低头忍受。正是因为他的这种隐忍和退让,才让他能够保全自己,日后成为了一代名将。
抬头是态度,坚守原则显品格
与低头相对应的,抬头则代表着一种做人的态度和品格。抬头,意味着我们要有骨气、有原则,不随波逐流,不向恶势力低头。它是一种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,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守。
在生活中,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,有时候,这些诱惑和压力会让我们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原则。但是,真正有品格的人,会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,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。他们会抬头挺胸,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正义和真理的力量。
古往今来,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抬头做人的真谛。比如,南宋末年的文天祥,他在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时,始终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,宁死不屈。他写下了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 的千古名句,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。又如,近代的革命先烈们,他们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,与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,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,展现了抬头做人的高尚品格。
把握平衡,成就精彩人生
低头与抬头,看似相互矛盾,实则相辅相成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们需要把握好低头与抬头的平衡,根据不同的情况,灵活运用这两种智慧,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,成就非凡人生。
在做事时,我们要懂得低头,放下身段,虚心学习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。同时,我们也要有抬头的勇气和远见,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,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,避免陷入盲目和短视。在做人时,我们要抬头挺胸,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,做一个有骨气、有担当的人。同时,我们也要懂得低头,学会谦逊和包容,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,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。
就像一棵大树,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地下,努力地吸收着养分,这是低头的表现;而它的枝叶向着天空伸展,展示着自己的生命力,这是抬头的象征。只有根扎得深,枝叶才能长得茂盛;只有在低头与抬头之间找到平衡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古为今用,总结升华
《资治通鉴》这部伟大的史书,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,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,向我们传授着 “做事要低头,做人要抬头” 的人生哲理。它穿越千年的时光,依然在今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,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宝贵的指引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