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歼-35才刚刚在塞尔维亚亮相两天,央视立刻甩出更炸裂的消息:它已经换装了国产新一代中推双发发动机,推重比直逼10,最大起飞重量逼近30吨。用一个网游的说法,这不是“体验版”,而是“完成体”了。
要知道,过去的歼-35原型机用的是涡扇-13,推重比只有7.8,最大起飞重量徘徊在25吨上下,说白了还带着“试验机”的烙印。如今一旦换上新发动机,瞬间就脱胎换骨,不仅航程更远、挂载更多,作战半径和整体作战能力直接跃上一个全新的台阶。
央视在报道里还点出了关键:这款发动机是完全自主研发,还应用了“超材料技术”。业内普遍解读,这就是传说中的涡扇-19。再结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曝光的“自冷却涡轮叶片”成果,答案几乎呼之欲出。
叶片能在比传统涡扇高出15%的温度下工作,这意味着推力和寿命双双提升,推重比逼近10不再是空谈。横向对比,美国的F404只有8.0,F-35所谓的超音速巡航也并不稳定,而歼-35未来很可能能做到稳稳超巡。
更有意思的是,把它和自家的大推型歼-15T对比:后者最大起飞重量33吨,歼-35靠中推就能冲到30吨。隐身、机动、挂载三者平衡,这样的组合在全球同类机型里极其少见。而且它还是双发布局,相比单发的F-35,在安全冗余和出勤率上天然优势明显。
央视的暗示还不止于此。未来的国产舰载无人机,无论是攻击-21这样的隐身大型无人机,还是更常规的舰载侦察机,都有可能用上这款新中推。
想象一下:美国X-47B最大起飞重量20吨,推重比只有7.4;而如果搭载涡扇-19,中国的无人机不仅推力更强,还能在续航和灵活性上“碾压”同类。甚至,它完全可能成为第六代战机的候选动力核心。
说到底,歼-35换装新中推不仅仅是一次性能升级,更是一种战略宣言:依赖过渡方案的时代已经结束,中国舰载机力量跨入全面成熟的“完成体”阶段。
更重要的是,这背后代表着中国航发产业终于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卡脖子困境,把“不耐用、推力不足”的旧标签彻底甩在身后。
当歼-35伴随新发动机从航母甲板上呼啸而起,它不再只是单一型号的战机,而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发体系的象征。真正的“完成体”已经登场,未来的大国海军天空里,注定少不了中国发动机的轰鸣。
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