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这年头最先掀桌子的,往往不是敌人,而是自家“战友”。就在全世界还沉浸在乌克兰大反攻的宏大叙事里时,英国前武装部队参谋长,大卫·理查兹,一个根正苗红的老牌将领,突然对着镜头来了句石破天惊的“真心话”:别打了,乌克兰压根赢不了。
这感觉就像啥?就像你正热血沸腾地看着主队踢世界杯决赛,补时阶段还落后一球,教练席上的名宿突然走到场边,拿起扩音器对全场喊:“散了吧,追不上了,回家洗洗睡吧。”这哪是唱衰,这简直是当着全世界的面,亲手拔了乌克兰的氧气管。
理查兹这老哥可不是什么街边喝大的喷子,他曾经是执掌整个英军的最高将领。他说的话,每个字都得放显微镜下看。他说西方一直在给乌克兰加油打气,就像个蹩脚的拉拉队,口号喊得震天响,却从没递上真正能一击制胜的家伙事。为啥?因为乌克兰这摊子事,对他们来说,压根就不是“生死存亡”的核心问题。翻译过来就是:兄弟,你的事是你的事,我可以帮你吆喝两声,但要我为你拼命,那得加钱,哦不,是根本不可能。
这番话背后那股子冰冷的现实主义,简直能把基辅冬天的雪都给冻成冰雕。一直以来,西方援助这事儿听起来就跟好莱坞大片似的,今天许诺200套“海马斯”,明天拍板40辆“豹2”坦克,听得人热血沸腾,好像俄罗斯明天就要打包回家了。可现实呢?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早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:今年七八月份,对乌克兰的关键武器援助额度,直接断崖式下跌。
这还不是最骚的操作。美国那200套“海马斯”,据说能把战局搅得天翻地覆的神器,最后吭哧瘪肚运到前线的,连80套都不到。德国老大哥承诺的40辆“豹2”,更是重量级笑话,最终只给了12辆,还全都是不知道从哪个仓库角落里刨出来的翻新旧货。前线的乌克兰士兵心态都崩了,给这批“宝贝疙瘩”起了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外号——“铁棺材”。你说这仗还怎么打?这不是送装备,这是送KPI呢。
更离谱的是,有时候装备到了,人却傻了。有乌克兰士兵拿到梦寐以求的西方反坦克导弹,激动地打开箱子,结果发现说明书全是英文,一个字儿都看不懂。这玩意儿跟块板砖有啥区别?最后只能当成镇宅之宝,在阵地上摆着,祈祷它能靠颜值吓退敌人。这就是理查兹说的“没提供取胜的手段”,给了你一把屠龙刀,却配了本《婴幼儿学前识字》教材,主打一个形式主义。
所以你看,理查兹的“唱衰”根本不是预测,而是对现状的精准描述。西方世界,尤其是那帮老谋深算的政客,心里那本账算得比谁都精。他们玩的是一场“有限代理人战争”,核心思想就八个字:消耗俄国,保全自己。乌克兰,就是那个被推到棋盘最前线的“卒”,它的任务不是“将军”,而是尽可能地兑掉对方更多的棋子,哪怕自己最后被吃掉。
这种算计甚至连盟友都看不下去了。不少欧洲国家在网上吐槽,说为了援乌,自己家的武器库都快掏空了,结果一回头,还得花大价钱从美国那买新装备来填坑。感情忙活了半天,自己成了给美国军火商打工的“提款机”。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,谁能一直干下去?持续援助的意愿,自然也就跟过山车一样往下滑。
现在,连英国军方大佬都亲自下场给这场“必胜”神话泼冷水,潜台词已经很明显了。俄罗斯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和战略纵深,确实不存在被彻底击败的风险,而乌克兰在人力、物力都快被榨干的情况下,想取得军事上的完胜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理查兹那句“平局是最好的结果”,听起来丧气,但可能才是对乌克兰最仁慈的出路。因为在一个所有人都只在乎自己利益的牌局里,能保住本钱全身而退,就已经算是赢家了。至于那些曾经的承诺和画下的大饼,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,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,可惜的是,乌克兰手里能打的牌,似乎真的不多了。或许,这场闹剧的真正转折点,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反攻,而是这位英国将军,在镜头前看似不经意的一声叹息。
配资实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